崔馨升 官方网站

+收藏:http://cuixinsheng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山空鸟静神自来
2015-09-14    浏览(435)    作者:张振兴    来源:崔馨升 官方网站

崔馨升肖像.jpg

崔馨升肖像

寄情山水,不仅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情怀与理想,同时也是生活在城市喧嚣中的现代人的向往与追求。因为那是一种境界,一种能够洗尽纷繁、荡涤灵魂的清净的世界。

崔馨升就是这样一路走来,携着理想,伴着清幽,甚至我们在他的笔底能窥见他的那份悠闲自在,那份潇洒自然,那份属于“采菊东篱下”的超凡脱俗的心灵回响。

也许在生活中,一花一草一石一木,一泓小溪一抹闲云,都曾带给我们一种感动或一缕温馨。而我们在崔馨升的笔下看到的,则很有可能是一种揉进了无数情感的生命关照。你可以体会“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”的壮阔,也可能走进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的宁静,你甚至可能听见山野间伴着潺潺的溪水的,还有樵夫微微的喘息、牧童明亮的歌唱、诗人散淡的吟咏,隐者怡然的笑声……,这正是崔馨升带给我们的一种境界,或者说是一个我们曾经无数次向往的世外桃源。

看崔馨升的山水画,你会感觉到一种悟或禅。正如《文心雕龙》所言:“寂然凝虑,思接千载;悄焉动容,视通万里。”一旦心有所动,便落笔有神,“卷舒风云之色”了。在他为我们勾描的山水世界里,透露出他对水墨至理的顿悟与日益高涨的创造力,其气势憾人的朴厚风格也日见成熟,寻得了与自己所追求的大气势与大趣味深相契合的气象,达到了一种在“遗貌取神”的审美框架中构于“心象”的“墨象”世界的展示,亦近趋于宾虹老所言:“不求气韵而气韵自至,不求法备而法自备”的境界。观其山水,无论是层峦叠嶂,抑或是村野小景,无论是幽谷深壑,抑或是柳岸烟堤,皆是汪洋恣肆,直管而下,枯湿浓淡,随意点染,看似千头万绪,乱头粗服,却脉络清晰,层次可辨,虽似任意挥洒,不求深思,却气势雄浑,意境深远,笔墨情缘盎然荡漾,浑厚中益见华滋,苍茫中更显湿润,疏朗处有严密之法度,周密处又弥漫着空灵之气。

观画溯源,崔馨升的书画皆是沿着传统文人的道路走来,一开始他也是直指先贤,如先贤一般地拥抱传统,如先辈一般地重视笔墨精神的修炼,将心力倾注于笔墨的表现与精神的开拓。然又师古而化之,深悟“盖不变者古人之法,惟能变者不囿于法,不囿于法者,必先深入于法之中。而惟能变者,得超于法之外”之理,先师古人,后师造化,且又于此中求变,追求心神自由的物与象的相合。于自然山水之间,心追手摹,胸中丘壑层层沉淀而终成块叠,沉淀既深,于是放笔时胸无挂碍,一气呵成,腕毫之间如有神助,挥洒之间物于神游,俯仰天地,不知有自我之在,于是山水烟云,树石村野,深文隐蔚,始正而末奇。

面对艺术,过多的解读也许是无益的。在崔馨升的这幅山水长廊中,我们所能做的,就只能是一个暂时忘却尘世的旅人,徜徉于南方的秀美,北方的苍茫,流水的低吟,白云的飘荡,或者沿着他为我们构筑的弯弯曲曲的小径一步步的走进那片风景,去咀嚼属于我们的百味杂糅的心情,去分享属于画家的曲径通幽的人生。

我欣赏写意山水,主要观其线条的变化,笔墨的力度,笔墨自身的品格,笔墨关系协调的完整,以及笔墨赖以成立的物理结构与心理结构的转换契合,然与馨升先生谈及笔墨,他却一语道破天机——水的运用。诚然,墨分五色全依水为根本,水用到极处,则笔墨自然光润,笔下自成气象,眼前方能舒展“画如江山”。

我们常说书画同源,馨升先生对笔墨的研究以及他山水精神领域的拓展,完全得益于他的书法功力,他如写字般作画,又如作画般写字,两者在他的笔下得到了贯通,于是,更突出笔法的遒劲与苍润,刚柔得中,变化多端,从而强化了他水墨山水的精神意蕴。而当这种笔墨运用到花鸟上时,则就成了他自有的一种语言符号,形成一种简捷清醇、精微广大、扫净一切繁文缛节、一切矫饰造作、一切事功媚俗的文人之气,于逸笔草草中,让人感受到徐渭与八大的那种冷逸与孤寂。寥寥数笔,却妙趣盎然,真是妙悟者不在多言,笔简而意永。

当一个人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色相的时候,目之所及不是奇谲怪诞的所在。惟有这样的人,才有可能达到无心无待与天地精神相往返的境界。我以为,馨升先生庶几可近也。

跟着崔馨升走走,给纷繁的心境找一个居所,来一次旅行。

(作者系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、作家)

标签:
分享:
上一篇:
下一篇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